1. 首页 > bob环球体育 > 种蛋

「架空科普」 《复活吧!复活节岛!》 vol2

日期:2024-06-08  作者: 种蛋 点击数:1

  1722年,荷兰海军上将雅可布·罗赫芬率领舰队意外发现了太平洋一隅的复活节岛,在为巨大石像着迷的同时,他也注意到岛上的居民似乎被困在了这里——由于森林砍伐导致的木材短缺,岛上擅长航海的波利尼西亚人失去了大洋航行的能力,也断绝了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和贸易的联系,由于资源持续恶化,岛民的数量也一直不多。此后的几百年里,他们又经历了几次惨烈的奴隶贸易和瘟疫传播,岛民数量从1722年的“一两千人(估计)”衰退到只剩一百多人,曾经创造雄伟石像的神秘文明,几乎走到了灭绝的境地。

  不久之前,我收到了一篇架空小说的邀约。设定者期望以架空的方式和符合历史的条件,尝试为复活节岛居民找到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我们首先梳理了复活节岛在1685年的真实情况,厘清了我们手里有什么底牌,尤其是指出流传已久的“复活节岛早就生态崩溃”的观点可能是个误解;我们也通过改良耕地灌溉条件、使用休耕和甘蔗固氮等方式提升了农业效率,并梳理了岛上可用的植被资源来恢复造船能力,也为满足后续的远航需求,对3种大型树木进行保护性恢复。

  在上一集的最后,我们着重指出岛上有一种禾本科植物(海大麦)需要承担一项关键任务:

  许多朋友不理解,喂鸡算什么“关键任务”?鸡食性很杂,既然岛上的主要作物是红薯,用红薯喂不是一样的嘛?

  南岛人驯化的动物不多,鸡、猪、狗是最重要的几种,可能是临行走的很仓促(这部分后边讨论),猪和狗都没被带到复活节岛上,家畜家禽就只剩了鸡。但前边我们也提到了,岛上的厨余垃圾里,这唯一的家畜家禽骨骼居然并不占据主流,反而一直被自然界获取的鲸骨、鱼骨、海螺给压制了,说明岛上的鸡养的应该不咋滴。

  这部分会有点长,但请允许我必须要跳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本身,转而先去介绍另一个问题——

  有人会用鸟类“不定数产卵”策略来解释,确实,有些鸟会根据巢穴内卵的数量变化,不断补充新卵来应对自然的损耗(被吃掉的、意外破损的、或者也有被人拿走的),保持巢穴内的卵在一个整体稳定的数量上。具体到家鸡身上,就是人家刚下的蛋就被你拿走,巢穴总是空的,数量不够,就再下新蛋补充数量,这实际上解释了为什么它会不断下蛋的问题。

  和家鸡一样不受精就开始下蛋,甚至从未受过精还从始至终坚持下蛋,就不是“不定数产卵”能彻底解释的通了。

  即便是不定数产卵的鸟类,也有明显的繁殖期,只有经过繁殖期外界条件刺激、激发体内性激素变化之后,它才会开始产卵,也只有在开始产卵之后,才会体现不定数产卵、不断补卵的习性。

  其次,蛋用鸡的持续产卵周期似乎长的不可理喻,下蛋频率高到不可思议。没错,有些不定数产卵的鸟也能持续不断的产下不少卵,比如目前实际试验过的北扑翅鴷Colaptes auratus可以在人为干预(不断拿出巢中鸟蛋)的情况下,在连续73天内补充71枚卵,但这一切还是在北扑翅鴷的繁殖期内(4-7月间)发生的,一旦超过繁殖期,大多数鸟类受到外界温度、光照时长变化的影响,体内性激素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繁殖活动也就缓慢结束。

  但家鸡就不是这样,目前的蛋用鸡产蛋世界纪录为连续371天内下了364个蛋(此后它也在持续下蛋,只不过频率有所降低而已)——已超越了一个完整的年度周期,也就是说,长达一年的环境和温度、光照时长等影响动物繁殖节律的因素变化,对它的繁殖(虽然没受精)并没有带来明显影响。当然这个成绩很可能是来自工厂化的室内笼养,光照和温度条件可以人工控制,但普通农村散养的家鸡就放在户外,它们受到的环境条件变化和野外没有本质区别,但它们也能在一年四季不断下蛋(只是没有商业化养殖场产量那么高罢了)。

  所以,不定数产卵或许能解释鸡为何会在短期内不断下蛋的现象,却不能解释鸡为啥不需要受精就可以直接开启下蛋的过程,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一个过程能持续这么久。

  家鸡的驯化祖先是谁?达尔文的爷爷(字面意思,伊拉斯谟斯·达尔文,博物学家,我们更熟悉的那位达尔文的如假包换的亲爷爷)依据形态上的相似大概划定了范围——生活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至少4种原鸡,也就是红原鸡、绿原鸡、灰原鸡和斯里兰卡原鸡。关于家鸡究竟是从哪种原鸡驯化而来、又是在哪完成驯化的讨论持续至今。而在2020年,由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农科院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确认,家鸡主要是由生活在中国西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等地的红原鸡滇南亚种驯化而来。

  当然,这个研究基本不影响咱们的讨论,因为不管家鸡是从哪种原鸡、哪个亚种驯化的,它们生活的环境都大差不差——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林地,尤其是一些竹林里。

  竹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尽管不同竹种的周期不同,但大多数竹子都会在一定周期内开花-结果-死亡。竹子开花还遵循同步性,也就是一个大种群的同种竹子在短期内同步开花-结果-死亡。这就对生活在竹林环境中的动物带来了一些挑战,譬如直接以竹子为食的竹鼠、熊猫,就出现过因成片竹子同步死亡导致的食物短期匮乏。

  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可以说明。在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有一片主要由Melocanna baccifera竹构成的竹林环境,每隔48~50年,这片竹子就集体开花-结果-死亡,与此同时,本地的啮齿动物数量迅速暴增。1959年,老鼠爆发产生的饥荒和瘟疫让当地村落坟头林立,2008~09年间,同样的灾难又再次重演。

  竹子虽然高大,但本质上还是一类禾本科的“大草”,竹子果实的营养成分和禾本科的稻米、小麦等谷物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此来看,竹米是十分适合啮齿类动物营养需求的食物,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竹米使得原本就生育力旺盛的啮齿类能养活更多的后代,它们也快速进入到一场争分夺秒的“造鼠计划”中,母鼠以更快的频率繁殖小鼠,小鼠以更快的速度性成熟并参与繁殖,在竹米腐烂之前,鼠口规模急剧扩大,这样一来,即便竹林因开花死亡而必然凋零,新生的竹林又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生长,老鼠也能凭借“鼠口优势”,硬生生的扛过这段环境崩坏的空窗期。

  没错,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鸡,是一种典型的适应竹林环境的生物,它们和竹林的羁绊,甚至比熊猫还要强烈。当东南亚地区的竹林周期性的开花死亡时,原本按照每年繁殖一窝、每窝6~12枚鸡蛋的频率慢条斯理繁殖的红原鸡,突然就因为海量的竹米供应进入到了疯狂超生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温度和光照时长的物候变化是影响大部分动物进入繁殖期的外部刺激,这些物候变化代表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温度适宜,食物充足,是生养孩子的好时机。被这些物候条件刺激,动物体内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变化,使它们的性器官变得活跃,也就是进入了繁殖期。

  原鸡也是这样,外界环境变化使原鸡进入繁殖期,此刻公鸡母鸡还不进行交配,但体内的和卵子制作的完整过程已经预先启动,在随后而来的求偶交配过程里,公鸡通过倾倒的方式把送入母鸡泄殖腔,并储存在母鸡的储精囊里。交配刺激进一步引起卵子发育,并和储精囊里的结合完成受精,然后就是包裹蛋壳,下蛋孵化的过程。

  但在此时此刻,“大量出现的竹米”成为了压倒一切的外部刺激,仅依靠这一种刺激也足够完成鸡的内分泌的充分变化。此时,如果公鸡母鸡可以相遇,当然也会和一般的情况一样求偶-交配-进入母鸡体内储精囊-产下受精卵,当然,它们也不会无限制的生下去,只是生满一窝就赶紧孵化,哺育完成后就开启下一窝,小鸡也依靠竹米滋养快速长大。

  这时的原鸡实质上进入了一种高效生殖的“战时状态”,一切都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竹米腐烂或者耗净之前)生下更多后代,所以原鸡出现了一些非自然的繁殖特性——比如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无视原本需要的繁殖期光照和温度条件,只要有竹米出现就立刻启动;繁殖期长度也远超一般的情况,只要竹米不空就繁殖不息。

  再比如,压缩繁殖的整体周期,卵子会源源不断的产出、在体内发育并生出来。这一点也不影响原鸡的正常受精,因为理论上母鸡交配一次就能储备足够的给卵子受精,压缩这个流程的确是提高生殖效率的好办法。

  但如果公鸡来不及给它交配,或者周边就没有公鸡(比如养殖场里的情况)呢?那就回出现我们在养鸡场看到的情况了——母鸡未受精就直接开启下蛋、还维持一个超长的下蛋周期。

  而正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那样——竹子虽然高大,但本质上还是一类禾本科的“大草”,竹子果实的营养成分和禾本科的稻米、小麦等谷物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竹米能刺激的鸡体内激素变化,其他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也能刺激到……

  原本需要几十年一遇的竹米才能激发的生蛋密码,就这样被一把普通的鸡饲料触发了。

  现在,我的岛民朋友们,低头看看你手里那把干干瘪瘪,看起来没啥用的海大麦麦粒吧……

  历史是个伟大的滑稽家。实际上,南岛人曾经还有好几种更优良的禾本作物可用,有相当多的研究认为,在南岛人群的前身在我国华南地区聚集融合准备出发的时期,他们应当已经接触过我国山东地区的小米种植文化,也完全掌握了源起于我国长江下游和珠江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在他们以台湾、菲律宾为跳板向南扩散的过程中,甚至充当了水稻种植技术传播者的重要角色。

  但在继续向密克罗尼西亚扩散的过程中,最晚在到达今天俾斯麦群岛的时候,南岛人的祖先拉皮塔文化已经失去了种植水稻的技术,甚至失去了对猪和狗的驯化能力(后来他们从巴布亚又重新获得了猪和狗,但始终没能再学会种稻)。由此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岛民必须过度依赖红薯和芋头等作物果腹,也严重的压制了家鸡的产蛋能力,鸡最高效的蛋白供应能力——产蛋——由此切断,鸡迅速退化为一种单纯的肉类供应者。

  尽管从单纯的饲料-肉类转化效率来看,鸡依旧是小破球上冠绝群雄的妖孽,但算上那个时代的家鸡生长速度并没有今天的白羽鸡这么高,蛋白供应的周期显然没有一两天就产出一枚蛋那么高频,多重叠加的结果是,鸡失去了推动一个小型文明前进的能力。

  而现在,我们通过栽种海大麦补齐了关键一环,鸡蛋的高产量会使其成为岛民获取蛋白质的重要方法,再一次推高了受到环境限制的人口天花板,海大麦这种多用副产品的低成本也能自然的促使岛民养殖更多的鸡,除了吃之外,羽毛的补充使用降低了对纤维织物的需求压力(释放出更多时间用来给植物休养生息),增加的鸡粪(和人口增加后的人类排泄物)适当堆肥后成为土壤补充肥力的来源。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就像发生在竹林里的故事一样,禾本科作物的增加,同样会刺激已经生活在岛上的波利尼西亚鼠进入繁殖高峰,此时岛上的哺乳动物有且只有人和鼠这两种,岛上也没有一点蛇类,鼠基本属于无天敌状态,一旦爆发会对我们的粮食生产、重点农业工程和基础建筑、甚至至关重要的林木复苏工作带来威胁,所以务必要做好防鼠工作。考虑到我们有琼崖海棠的毒液可以用,就用毒液搅拌海大麦种做成土法老鼠药,在海大麦种植区、重点林木保护区、城镇居住点周边投放。

  我们的时间窗口只有百年,放在历史长河里并不算长,所以哪怕通过合理的土地改良、水利工程和作物家禽协作,现有的资源也已经相当程度上能满足人口短期需求,但我们还需要继续扩大这种正循环的力度,让整个岛屿文明进入一个慢慢的变快的车道上。

  南岛人大迁徙是人类海洋探索中最惊天动地的一笔。至少5000年前,源于中国华南的古人类经过台湾(公元前3000年),菲律宾(公元前2000年),印度尼西亚群岛(公元前2000年),一路向南挺近。一支转而向西,在公元300年前后占领马达加斯加;一支经新几内亚向东,在美拉尼西亚(MELANESIE)定居下来,一支经美拉尼西亚北上,在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定居下来,一支则继续向东,占领了太平洋上剩余的几乎所有可以生存的小岛,发展为波利尼西亚(POLYNESIA)。而我们复活节岛上的这一支,则是整个波利尼西亚人群里拓展最远的,并和夏威夷、新西兰一道,把几乎整个太平洋腹地划入“波利尼西亚大三角”的范畴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是真正的海之骄子。

  但在1685这一段时间点,涌动在血脉里的征服海洋的底色,其实已经渐渐消逝了。

  在西方世界接触南岛人群的初期,探险者普遍被当地人使用的独木舟深刻震撼。库克船长在记录那片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群岛时,表示当地独木舟“速度和灵活性远在我们(英国帆船)之上”,更早的麦哲伦和西班牙神父孔贝斯对马里亚纳群岛周边南岛人群的帆船独木舟也印象非常深刻,并形容他们“像鸟一样在水面船型”,而自己乘坐的欧洲帆船“好像灌了铅一样”

  可是到了18世纪西方世界接触到复活节岛的时候,这样惊艳的记录消失了,罗赫芬探险队只看到了1条船向他们靠近(这个可怜的当地人在后来的擦枪走火中被意外打死了),驾驶的还是“木筏”。库克船长对该岛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们没什么船可用”。

  上一集在写到种植作物里有葫芦的时候,评论区的读者已经在帮我们出主意了,说可以用许多葫芦捆扎做成筏子。这当然可行,不过你看,他们在1722年也还能用细小的木头制作筏子,如果单论“能在水上飘起来”的船,其实是不缺的。

  站在今天的技术视角来看,独木舟和筏子没什么不同,不过都是只能在近海平静处划行的落后小船罢了。但在南岛文化圈里,独木舟可绝对算得上“大国重器”。

  在南岛人最初进入海洋的阶段,他们使用的也是圆木捆扎的简单木筏,但当航行逐渐进入大洋腹地,木筏就愈发难堪重用了——木筏底部平整,抵御波浪的能力很差,更没有速度和灵活性可言。为解决这一个问题的第一次技术革新,就是用更大的两根浮木把木筏抬离水面,原本的木筏渐渐退化为“甲板”部分,瘦长的浮木让船体阻力骤减,速度提升,相互以“木筏甲板”连接的方式又让它比单一浮木独木舟的稳定性好多的。这就是今天的双体船的前身,是一种在有限吨位的前提下,提升甲板利用面积、提升航速和灵活性、提升对抗海浪能力的天才设计。

  一般情况下,双体船已经能满足远洋航行的基本需求,但它船型比较大,需要更多坚实的木材和更多人力(在没有铁器可用的时代,南岛人造船大量使用贝壳和石具,试想一下要挖出那么大的一条双体独木舟需要多大的原木,又要多少人工),而且在很多场合下(比如单人航行,近海捕鱼等),甲板面积和载重等性能指标是超标的。

  所以在之后的技术发展里,各地又依照自己的自然资源和实际的需求继续演化,其中显而易见的趋势是把两个对称的船体演化为一大一小,小的部分只承担支撑平衡的作用而不再负责负重,由此得到的结果就是南岛人的支撑腿独木舟(舷外支架独木舟)。

  舷外支架独木舟的建造成本相对低廉,有些岛屿上的熟练工匠只需要2个人和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一整条船的建造工作,得益于尺寸较小,它操纵起来也更灵活,比如我们看上图这条船的风帆,是依靠一个三角形的顶角固定在“船头”的,可实际上它的“船尾”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变成船头——当风向变化时,只要把三角帆被固定的那个角的绳子解开,然后和“船尾”重新系上,船马上就灵活转向甚至原地掉头。

  或许你还对这样的独木舟能不能胜任远洋航行心怀质疑,确实,像上图这样的独木舟(或更小的)通常用于捕鱼作业和岛群近距离航行,不过能进行远洋航行的那些也并没有大特别多。

  十几年前曾有过一次太平洋岛民的“寻根之旅”,一位长期在中国工作的法国人类学家易立亚·奥蒂诺(Hiria Ottino)建造了一条15米长的独木舟O Tahiti Nui Freedom号,带着6个人花费了一百多天,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从大溪地到上海的航行,这个距离已经远超于了我们从复活节岛到最近的有人岛屿的距离。

  完成大溪地-上海航行的O Tahiti Nui Freedom号帆船,尺寸也并没有特别夸张

  易立亚·奥蒂诺其人还值得多费点笔墨。他的父亲是法国人类学家,母亲是美国考古学家,易立亚在塔希提出生后,又跟随父母的研究步伐辗转马达加斯加和留尼旺,成年后到中国留学,并很快沉浸到中医研究领域。此后易立亚回到法属波利尼西亚,担任政府的国际关系(尤其是对中关系)官员,后来又为海外版《人民日报》工作过,现在的职务是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和太平洋事务委员会主席,去年我国反击新疆棉事件的时候,易立亚带领的太平洋事务委员会主席是极少的几个坚定支持中方立场的西方发达国家民间组织。之前组织的这次独木舟跨洋之旅,也还是为了增进太平洋岛国和中国的联系。此君距离获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荣誉称号应该不远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前面格外关注“能长到15米以上的3种巨树”的恢复工作。在本位面里,复活节岛的居民因为失去了建造10~15米远洋型独木舟的资源而被彻底困在了复活节岛上,不仅无法和距离最近的有人居住岛屿(2000公里外的皮特凯恩岛)和最近的大陆(2600公里外的智利)联系,甚至有可能失去了航行几十公里前往渔场钓猎大型鱼类和鲸类的能力。而在这个时间段,南岛人群的一些岛群慢慢的开始和西方世界接触,和他们进行贸易和技术交流,获得新的资源、铁器技术、甚至西方火枪是我们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和西方人交易购买火枪是可行的,生活在新西兰的毛利人同胞就是用自然资源从西方水手手里换到了火枪,然后用技术压制完成了对当地其他部落的虐杀,又在和新西兰殖民者的对抗中给人数几倍于自己的敌人造成相对沉重的打击的

  考虑到我们近期还没那么大的树木可用,远洋航行也还需要从人员到技术的全面复苏,我们重返海洋的第一步应当是建造3~4米的椰子木独木舟(同样要配备舷外支架,可以不配备风帆),或者没有椰子木的话就捆扎莎草独木舟(如有可能的话,也配备上舷外支架),首先开始近海的钓鱼作业。

  以本位面的渔业情况去看,复活节岛周边有相当丰富的飞鱼资源,这种鱼有一定的趋光性,可以用石栗油制作火炬(或直接用石栗果实来燃烧)做灯光诱捕,除了吃之外也可以再做为第二天钓金枪鱼的诱饵。其他近岸小鱼,则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一处海湾,用琼崖海棠的毒液毒鱼获取。

  格外要关注的一种渔业资源是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

  本位面的复活节岛周边有颇多金枪鱼出没,这种鱼喜欢成群在岸线周边近海活动,而且在捕食时有跃出海面的习惯,应当显而易见。由于金枪鱼体型很大,几十公斤的个体很常见,也有记录说极端个体能够达到180公斤左右,力道也很足,我们的捕鱼作业应当以绳钓为主,绳上捆扎葫芦消耗鱼的体力。

  更高效的捕鱼方式是设置漂浮物诱饵后用网围捕,这个要看我们的纤维织物是不是够用,如果已经能编制比较大的网,就可以开展这种作业。具体方法是,在金枪鱼活动的区域附近,做一个原木捆扎的简单筏子,筏子下边可以再垂下一些绳索、成捆稻草之类的。这种结构会吸引很多小型鱼类聚集,黄鳍金枪鱼也会被吸引而来。

  注意,这不是假设,在最近几十年墨西哥周边沿海的捕鱼作业中,这种诱捕方式对金枪鱼的吸引力极其巨大,由此带来的捕捞效率猛烈提升,甚至极度影响了该海区的金枪鱼和海豚种群。

  对,这还是一种有力的捕鲸(主要是海豚)方式。诸如斑点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等小型鲸类经常喜欢和黄鳍金枪鱼合作捕猎,海豚在水面上向下驱赶小型鱼群,金枪鱼在下方又把小型鱼群赶到水面上,很多地区的渔民长期通过观察海豚来寻找金枪鱼群。可以想见的是,我们一旦进入渔网作业模式来捕捉金枪鱼,就几乎一定会同时捕到海豚。

  所以在最近几十年,捕鲸顶级规模的机构往往是金枪鱼捕捞企业,日本或法罗群岛的那种专对于鲸类的捕捞方式,规模上完全没法和这种兼捕相比。

  在当代价值观中,由于鲸类资源已经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大规模捕捞而下滑到相当危险的境地,捕鲸已经被主流社会所排斥。不过如果我们设定在1685年,为求生存的复活节岛岛民必然要开展这样的活动。由于岛民人口有限,技术有限,这样的捕捞对鲸群的影响应该是可控的。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利用的鲸类资源其实还有一些——在复活节岛的东北侧疑似有长须鲸、座头鲸的繁殖场,应当加强对这一海区的观察,如果确实有比较充沛的鲸类资源,能够直接进行适度猎杀。

  考虑到我们的人口有限,又没有成熟的冷藏保鲜技术,只可以使用晾晒、腌制等手段短期保鲜,类似于围网捕杀金枪鱼、捕鲸等方式就不必使用的特别频繁,但要保持这样的技术方法定期练习,以防备岛上耕地突然遭到恶劣气象打击减产的特殊情况下,依靠渔业作业也能避免大规模饥荒减员。近海的毒鱼作业和滩涂上的海螺、贝类赶海也要控制规模,像在陆地上一样“休耕”。

  在我们已经因为陆地自然资源匮乏吃过一次亏的时候,更要有节制的开发最后一片自然宝库。

  经过我们连续两期的农业恢复、渔业补充,复活节岛上的食物供应已经大大丰富,岛民的营养状态得到一定的改善,受到资源限制的人口上限也应该得以释放。如果我们以1685年为故事的起点,那么以此计算,可能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新生儿的数量就能快速激增,到1705年时,我们即将面临一个人口增速的高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已成中场支柱!巴尔韦德身价涨2000万欧至1.2亿,皇马500万欧买入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OpenAI泄密者公布165页文件:2027年实现AGI、计算集群将耗资千亿美元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今年高考为来自江苏、内蒙古、西藏等11个省(区)的15名盲人考生专门命制盲文试卷

上一篇: 吃一口就坐牢在野外看到一种鸡不要吃形似家鸡实则是保护动物 下一篇: 【48812】宣城郎溪:“饲养前锋”带领农户走上养鸡致富路